以中共之道反制其身 歐盟:要投資先技術轉移

- 2025-10-16_11h31_41.jpg (51.76 KiB) Not viewed yet
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EMIL NICOLAI HELMS/Ritzau Scanpix/AFP via Getty Images)
周二(10月14日),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在歐盟貿易部長會議上表示,歐盟正考慮為中國企業在歐洲營運設定先決條件,目的是實現與中國對歐洲企業要求的對等待遇。
拉斯穆森表示,歐盟應向美國與中國學習設定準入條件。他說,「如果邀請中國投資到歐洲,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也進行某種形式的技術轉移。」
歐盟貿易專員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在會後表示,歐盟對外來投資持開放態度,但強調這些投資必須是「實質性投資」,需為歐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促進技術與智慧財產權的轉讓,「就像歐洲企業投資中國時的情況」。
據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消息,這項措施主要針對有意進入歐盟關鍵數位技術及製造業市場的企業,特別是汽車和電池等行業。相關規定還會要求企業使用歐盟本地原材料或勞動力,並確保產品的部分附加價值在歐盟境內實現。此外,歐盟還在研究另一方案,要求中國企業與歐洲當地企業設立合資公司,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知情人士表示,這項政策預計將於11月正式公布。雖然該政策適用於所有非歐盟企業,但其核心目標主要是針對中國企業。
台灣媒體《上報》稱,歐盟此舉其實是在模仿北京。中共長期以來對外國企業進入其市場設下嚴格條件,並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大舉投資歐洲和全球各地,且在此過程中吸收大量技術知識。歐盟經濟專員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周二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發表演說時表示,中共利用貿易相互依存的關係來謀取政治利益。
外界分析,美中關稅戰開戰後,中共將更多低價產品銷售至歐洲,重創歐洲本土產業,而北京即將推出的稀土出口限制也對歐洲製造商的供應鏈構成威脅。歐盟此時公布這項舉措,顯示出歐洲對華經貿政策正趨向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