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人遊行抗議 政府拒檢討租例又無租管
07月10日(日) 11:18
「全港租客大聯盟」約120名成員遊行,抗議政府未有檢討「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
「全港租客大聯盟」約120名成員,今早由灣仔修頓球場遊行至政府總部,抗議政府在12年前為重新活化整個樓市,不惜犧牲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廢除了租客的租住保障,對租金完全沒有管制,嚴重侵害基層市民利益,至今都沒有進行檢討。
他們沿途高呼「租金貴過豪宅,間屋細過狗竇」、「政府唔認帳,住屋冇保障」等口號,沿路撐傘喻撐租管,希望政府以租管保障租客。遊行人士又頭戴金剛圈,不滿該條例如緊箍咒般對市民造成束縛。他們到政總後,把金剛圈擲向3位扮演今屆及前兩屆局長的街坊,要求當局解咒,檢討租例。
大聯盟指,該條例於2004年修訂,但現在的住屋條件已大為改變,公屋申請數字高、公私樓供應緊張、租金水平上升,批評政府沒有因基層苦況而檢討條例。
大聯盟又指,租客亦遭收取高昂水電費,指有中西區、荃灣等街坊反映,業主現時收取劏房租客電費約1.5至2港元一度,但據港燈資料顯示,今年1月1日起平均總電價調整後每度電是0.99港元,不滿電費遭濫收。
大聯盟認為住屋是基本人權,政府有責任穩定基層租務市場,保障租客。他們要求立刻修例、推行全面性租管以確保租客議價能力、重新規管租約條款、緊密打擊水電濫收情況、成立政府跨部門小組檢討住屋安全網及設立租例檢討機制。
不願上鏡的梁小姐一家4口居於西營盤唐樓的板間房,與另一家人分住一個單位,共用客廳、廚房及洗水間,租金高達1萬港元,她指2年前租金僅7500港元,直言租金大幅增加令生活更難過。她指丈夫因腰患不能工作,她任職清潔工,月入萬多港元,細仔為幫補家計需半工讀,坦言「租金咁貴,大家唯有辛苦啲,希望快啲上到樓。」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取締工廈劏房「有迫遷無安置」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上周五晚往六幢被針對性取締的工廈巡視,發現屯門得利工業中心劏房情況最嚴重,晚上十一時後,仍有多個單位有燈光,估計最少有約二十間疑改裝為劏房的單位在該工廈內,聯席亦於工廈附近發現有單位招租告示。
團體促檢討活化政策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何智聰希望當局取締工廈行動前,應先制訂完善安置政策,善用中轉屋等房屋資源解決工廈劏房戶住屋需求,需要檢討活化工廈政策,研究改變工廈作住宅用途的可行性,亦建議可使用一些空置校舍及政府宿舍轉作過渡性房屋。
港府宣布針對六幢有儲存危險品,同時有單位違契改作為人流聚集設施的目標工廈採取執法行動,有關注團體認為當局今次做法,只是「頭痛醫頭」,亦將責任轉嫁租戶,無視安置和善後的責任,沒有顧及居於工廈劏房內基層居民被迫遷後如何安置等問題。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上周五晚往六幢被針對性取締的工廈巡視,發現屯門得利工業中心劏房情況最嚴重,晚上十一時後,仍有多個單位有燈光,估計最少有約二十間疑改裝為劏房的單位在該工廈內,聯席亦於工廈附近發現有單位招租告示。
團體促檢討活化政策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何智聰希望當局取締工廈行動前,應先制訂完善安置政策,善用中轉屋等房屋資源解決工廈劏房戶住屋需求,需要檢討活化工廈政策,研究改變工廈作住宅用途的可行性,亦建議可使用一些空置校舍及政府宿舍轉作過渡性房屋。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工廈劏房的安置考慮
近期多宗工廈發生火警,淘大工廈大火導致兩名英勇的消防員殉職,也讓人意識到目前工廈的違規使用情況嚴重,工廈被改建成劏房供人居住已不是新聞,但這種使用情況令種種意外風險大增。別的不說,單是可以儲藏危險品的工廈有人非法居住,產生火警的可能風險是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說有工廈單位被改建成佛堂、精舍、人們拜祭先人時化寶產生的火災危險。政府已高調對六幢危險工廈採取執法行動,估算陸續會有類似的嚴打行動。
取締乏力 亂象叢生
工廈出現劏房已不是新鮮事物,在劏房大行其道的今天,工廈出現違規劏房只是將既有的事情公開化,其實豬舍劏房、寮屋劏房等也比比皆是,不少團體批評政府後知後覺,但其實政府在制訂長遠房屋策略時,已對香港劏房問題有所理解,聘用香港大學的顧問來對劏房問題作出研究,在最後的長遠房屋策略出台時,已對劏房數目和房屋需求作出估算。所以說政府不明白劏房情況並不公道,應該說是政府取締非法劏房的力度未如人意,以致工廈劏房問題叢生,早前的火警已是很清楚的信號。有趣的是,當初不少關注團體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取締劏房,但到今天政府出手行動時,又有團體要求政府先安置劏房戶才可取締劏房,當中的邏輯讓人困惑。
居住在劏房的大多數是基層,他們入息不高但又要負擔高昂的住屋費用,劏房變成了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要是情況更不濟的,只好打違規劏房的主意。也就是說,工廈違規改建劏房供人居住,在住戶決定租住時已知道這是違規,當然沒有人願意看到不合法的劏房出現,但對這些情況不佳的基層人士來說,這是無辦法中的辦法。問題是,我們不能讓這些人士優先使用公共房屋資源,否則是一個公平的問題,也不是解決工廈違規劏房的策略。
增建公屋 治本方案
一些幫助住在工廈劏房人士的團體,要求政府在取締工廈劏房前,以中轉屋等房屋資源來解決工廈劏房需求,根本是本末倒置。中轉屋等房屋資源在數量上是很少的,其存在的目的也只是讓輪候公屋的人士作短暫的安置,是有特別用途,數目上根本無可能讓所有工廈劏房戶滿足。假如真如這些團體所言,要先讓劏房戶遷出後才可取締,就不得不打公屋的主意,這是否意味着公屋的輪候次序會有所影響?對正在輪候冊的人士又是否公平?要先安置後才可取締的政策一出,也等於鼓勵更多的人去租住違規工廈劏房,對解決工廈劏房問題非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助長違規工廈劏房的湧現,也凸顯這些為民請命的團體對房屋問題的不理解,更多的是為批評而批評。
說到底政府要取締非法劏房是應有之義,這是政府的工作,不能不正視非法工廈劏房,而是長遠的解決工廈劏房,更需要在增加公屋供應上入手,因為這才是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公屋興建已有六十年的歷史,但香港的居住問題卻從來沒有得到完善解決,說穿了還不是土地不足這個老問題。
關注團體說可用空置校舍及政府宿舍作過渡性房屋,讓工廈劏房戶作臨時使用,也讓人感到這些建議抓不着癢處,因為空置校舍或政府宿舍,是可以收回來作興建公屋之用,興建公屋總比用作過渡性住房更可以解決問題。至於地區人士是否贊同使用這些土地來興建公屋,也是目前公屋興建遇到的常見阻礙,關注團體應該對問題看得廣一點、看得深一點,而不是胡亂拍拍腦袋來作建議。這些建議並不見得可派上用場,反而讓居住在非法劏房內的基層人士有着不實際的期望,並不是合適的做法。
蘇偉文
近期多宗工廈發生火警,淘大工廈大火導致兩名英勇的消防員殉職,也讓人意識到目前工廈的違規使用情況嚴重,工廈被改建成劏房供人居住已不是新聞,但這種使用情況令種種意外風險大增。別的不說,單是可以儲藏危險品的工廈有人非法居住,產生火警的可能風險是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說有工廈單位被改建成佛堂、精舍、人們拜祭先人時化寶產生的火災危險。政府已高調對六幢危險工廈採取執法行動,估算陸續會有類似的嚴打行動。
取締乏力 亂象叢生
工廈出現劏房已不是新鮮事物,在劏房大行其道的今天,工廈出現違規劏房只是將既有的事情公開化,其實豬舍劏房、寮屋劏房等也比比皆是,不少團體批評政府後知後覺,但其實政府在制訂長遠房屋策略時,已對香港劏房問題有所理解,聘用香港大學的顧問來對劏房問題作出研究,在最後的長遠房屋策略出台時,已對劏房數目和房屋需求作出估算。所以說政府不明白劏房情況並不公道,應該說是政府取締非法劏房的力度未如人意,以致工廈劏房問題叢生,早前的火警已是很清楚的信號。有趣的是,當初不少關注團體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取締劏房,但到今天政府出手行動時,又有團體要求政府先安置劏房戶才可取締劏房,當中的邏輯讓人困惑。
居住在劏房的大多數是基層,他們入息不高但又要負擔高昂的住屋費用,劏房變成了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要是情況更不濟的,只好打違規劏房的主意。也就是說,工廈違規改建劏房供人居住,在住戶決定租住時已知道這是違規,當然沒有人願意看到不合法的劏房出現,但對這些情況不佳的基層人士來說,這是無辦法中的辦法。問題是,我們不能讓這些人士優先使用公共房屋資源,否則是一個公平的問題,也不是解決工廈違規劏房的策略。
增建公屋 治本方案
一些幫助住在工廈劏房人士的團體,要求政府在取締工廈劏房前,以中轉屋等房屋資源來解決工廈劏房需求,根本是本末倒置。中轉屋等房屋資源在數量上是很少的,其存在的目的也只是讓輪候公屋的人士作短暫的安置,是有特別用途,數目上根本無可能讓所有工廈劏房戶滿足。假如真如這些團體所言,要先讓劏房戶遷出後才可取締,就不得不打公屋的主意,這是否意味着公屋的輪候次序會有所影響?對正在輪候冊的人士又是否公平?要先安置後才可取締的政策一出,也等於鼓勵更多的人去租住違規工廈劏房,對解決工廈劏房問題非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助長違規工廈劏房的湧現,也凸顯這些為民請命的團體對房屋問題的不理解,更多的是為批評而批評。
說到底政府要取締非法劏房是應有之義,這是政府的工作,不能不正視非法工廈劏房,而是長遠的解決工廈劏房,更需要在增加公屋供應上入手,因為這才是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公屋興建已有六十年的歷史,但香港的居住問題卻從來沒有得到完善解決,說穿了還不是土地不足這個老問題。
關注團體說可用空置校舍及政府宿舍作過渡性房屋,讓工廈劏房戶作臨時使用,也讓人感到這些建議抓不着癢處,因為空置校舍或政府宿舍,是可以收回來作興建公屋之用,興建公屋總比用作過渡性住房更可以解決問題。至於地區人士是否贊同使用這些土地來興建公屋,也是目前公屋興建遇到的常見阻礙,關注團體應該對問題看得廣一點、看得深一點,而不是胡亂拍拍腦袋來作建議。這些建議並不見得可派上用場,反而讓居住在非法劏房內的基層人士有着不實際的期望,並不是合適的做法。
蘇偉文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香港傳媒社評:霹靂手段增建公屋 縮輪候冊帶動解困
公屋輪候冊已有近29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為4.1年,累積申請個案愈來愈多,輪候時間愈來愈長,而審視政府規劃的公屋建屋目標,問題好像永無解決之日。輪候公屋上樓難,除了說明未能滿足基層市民安居的期望,也反映部分年輕人對前景茫然,他們對現狀流露的逆反心態,一定程度與此有關。因此,公屋輪候冊羅列的並非只是一堆數字,它折射出來的深層次矛盾,政府必須正視,並採取切實政策措施應對解決。
輪候時間愈趨惡化
現有目標難減積累
輪候冊記錄的公屋申請宗數,若非房委會在6月份做了一些手腳,已經突破30萬宗。當時房委會審核單身申請者,把不合資格的剔出輪候冊,正式確認剔走超過1.4萬宗,原因包括未回覆房屋署信件、超出收入或資產限額等。擠出了這些「水分」之後,接近29萬宗申請,可以理解為有效、房委會需籌謀給他們編配公屋單位的申請。
按長遠房屋策略,訂下未來10年的29萬個資助房屋建屋目標,其中約20萬個為出租公屋;以此計算,即使達標,只可消化現有三分二申請個案。不過,輪候時間由2007年一般申請者需時1.8年,9年之間「破四」,特別是去年12月的3.7年到今年3月的3.9年,到最新輪候時間4.1年,遞增勢頭迅猛。這顯示若公屋單位供應不足,申請不斷累積,輪候時間自然延長,情况並非某一時段失衡,而是持續惡化。有研究分析過去17年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發現自2001/02年度開始回落至3年以下水平,情况持續約10年,那是董建華擔任特首期間,制定每年興建約3.5萬個公屋單位目標的結果。迄今政府所謂輪候公屋「3年上樓」,即是起源於此;這句口號現已成為笑話,根本上脫離現實。
近年,申請公屋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就是單身申請者學歷高和愈趨年輕。去年2月房委會修訂配額及計分制,45歲以上申請者獲加分,可獲加快編配公屋;據政府資料,新制實施後,去年4至9月期間約有9000宗新登記申請,其中4900宗申請者是18至29歲,佔期內整體申請54%。另外截至去年第一季,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者當中,約46%屬專上、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中學程度佔約49%,餘下6%是小學程度或以下。公屋單位一貫被認為是低收入階層的居所,政府公屋政策也有一個幫助有需要人士的原則,但是公屋輪候冊申請者近半高學歷和逾半30歲以下,這些人的形象本來較難與申請公屋聯繫起來,如今卻是活生生現實。
數年間倍增公屋單位
期下任特首承諾推行
這些人本應在職場拚搏,積聚財富,然後置業安居,他們卻湧向申請公屋,甚至有年輕人剛滿18歲或剛進大學就提出申請,認為「應趁年輕而收入低時申請公屋」。這種「早申請有着數」的心態,與私樓價格超高,年輕人可望不可即有關;公屋住戶變相獲得的津貼,在扭曲的樓市底下,格外吸引。不過,在配額及計分制之下,同樣以去年4至9月為例,期內有1025名申請者獲編配公屋,其中18至29歲申請者無份,30至39歲申請者也只有10宗獲編配公屋。
年輕人一股腦兒申請公屋,本來就反映社會不正常。當局在編配單位時以行政手段「留難」,或許有迫使年輕人自力更生之意,只是不能排除部分年輕人因而對現狀萌生不滿,只要有機會,假借一些事態就會宣泄出來。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和抗爭,取態激烈甚至橫衝直撞,不能排除這是他們對前景茫然,產生逆反心態進而訴諸行動。
公屋輪候冊折射出來的並非問題的全部,不過,設若這個問題得不到較好解決,則衍生的矛盾和破壞力,不容忽視。鑑於已知公屋建屋目標難望解決問題,政府應重新審視有關情况,跳出現有框架,例如制訂一個3或5年增建公屋計劃,每年興建3.5萬甚至4萬個公屋單位,完成後回歸常態供應。此舉可盡快縮短公屋輪候冊,顯示政府解決公屋短缺的鋼鐵意志,由此而帶動的積極正面作用,年度的「派糖」小恩小惠,不可能取代。無論是誰做下任特首,期望都會公開承諾推動此事,為香港、也為自己的管治打開局面。
公屋輪候冊已有近29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為4.1年,累積申請個案愈來愈多,輪候時間愈來愈長,而審視政府規劃的公屋建屋目標,問題好像永無解決之日。輪候公屋上樓難,除了說明未能滿足基層市民安居的期望,也反映部分年輕人對前景茫然,他們對現狀流露的逆反心態,一定程度與此有關。因此,公屋輪候冊羅列的並非只是一堆數字,它折射出來的深層次矛盾,政府必須正視,並採取切實政策措施應對解決。
輪候時間愈趨惡化
現有目標難減積累
輪候冊記錄的公屋申請宗數,若非房委會在6月份做了一些手腳,已經突破30萬宗。當時房委會審核單身申請者,把不合資格的剔出輪候冊,正式確認剔走超過1.4萬宗,原因包括未回覆房屋署信件、超出收入或資產限額等。擠出了這些「水分」之後,接近29萬宗申請,可以理解為有效、房委會需籌謀給他們編配公屋單位的申請。
按長遠房屋策略,訂下未來10年的29萬個資助房屋建屋目標,其中約20萬個為出租公屋;以此計算,即使達標,只可消化現有三分二申請個案。不過,輪候時間由2007年一般申請者需時1.8年,9年之間「破四」,特別是去年12月的3.7年到今年3月的3.9年,到最新輪候時間4.1年,遞增勢頭迅猛。這顯示若公屋單位供應不足,申請不斷累積,輪候時間自然延長,情况並非某一時段失衡,而是持續惡化。有研究分析過去17年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發現自2001/02年度開始回落至3年以下水平,情况持續約10年,那是董建華擔任特首期間,制定每年興建約3.5萬個公屋單位目標的結果。迄今政府所謂輪候公屋「3年上樓」,即是起源於此;這句口號現已成為笑話,根本上脫離現實。
近年,申請公屋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就是單身申請者學歷高和愈趨年輕。去年2月房委會修訂配額及計分制,45歲以上申請者獲加分,可獲加快編配公屋;據政府資料,新制實施後,去年4至9月期間約有9000宗新登記申請,其中4900宗申請者是18至29歲,佔期內整體申請54%。另外截至去年第一季,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者當中,約46%屬專上、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中學程度佔約49%,餘下6%是小學程度或以下。公屋單位一貫被認為是低收入階層的居所,政府公屋政策也有一個幫助有需要人士的原則,但是公屋輪候冊申請者近半高學歷和逾半30歲以下,這些人的形象本來較難與申請公屋聯繫起來,如今卻是活生生現實。
數年間倍增公屋單位
期下任特首承諾推行
這些人本應在職場拚搏,積聚財富,然後置業安居,他們卻湧向申請公屋,甚至有年輕人剛滿18歲或剛進大學就提出申請,認為「應趁年輕而收入低時申請公屋」。這種「早申請有着數」的心態,與私樓價格超高,年輕人可望不可即有關;公屋住戶變相獲得的津貼,在扭曲的樓市底下,格外吸引。不過,在配額及計分制之下,同樣以去年4至9月為例,期內有1025名申請者獲編配公屋,其中18至29歲申請者無份,30至39歲申請者也只有10宗獲編配公屋。
年輕人一股腦兒申請公屋,本來就反映社會不正常。當局在編配單位時以行政手段「留難」,或許有迫使年輕人自力更生之意,只是不能排除部分年輕人因而對現狀萌生不滿,只要有機會,假借一些事態就會宣泄出來。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和抗爭,取態激烈甚至橫衝直撞,不能排除這是他們對前景茫然,產生逆反心態進而訴諸行動。
公屋輪候冊折射出來的並非問題的全部,不過,設若這個問題得不到較好解決,則衍生的矛盾和破壞力,不容忽視。鑑於已知公屋建屋目標難望解決問題,政府應重新審視有關情况,跳出現有框架,例如制訂一個3或5年增建公屋計劃,每年興建3.5萬甚至4萬個公屋單位,完成後回歸常態供應。此舉可盡快縮短公屋輪候冊,顯示政府解決公屋短缺的鋼鐵意志,由此而帶動的積極正面作用,年度的「派糖」小恩小惠,不可能取代。無論是誰做下任特首,期望都會公開承諾推動此事,為香港、也為自己的管治打開局面。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揭工廈兩單位劏47房
現場為觀塘偉業街146號美嘉工業大廈,樓高12層,每層有A至E座5個單位,涉事的1樓A及B座合共被劏成最少47個細單位,大門為密碼鎖玻璃門,走廊兩端各設廁所,內有熱水爐及花灑,部分單位貼上工作坊或Band房海報,有單位門外放拖鞋及鞋架。
在該工廈出入人士稱,曾目睹有一家大細在工廈出沒,但否認居在上址。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1樓A及B座單位為香港晉商(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持有,公司兩名董事名字均為內地拼音姓名。
就美嘉工業大廈是否有單位作住用劏房,屋宇署發言人表示,需時翻查資料及跟進。根據《建築物條例》如查明工廈內有住用劏房,屋宇署會採取執法行動,着令中止將工廈用作住用。管理公司亦在1樓電梯大堂張貼告示,指不可作住宿用途。
議員:劏40單位罕見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洪錦鉉表示,區內工廠大廈林立,確實有工貿單位改成細單位出租,但將兩個單位劏40多個單位出租較為罕見,冀政府加強規管。
現場為觀塘偉業街146號美嘉工業大廈,樓高12層,每層有A至E座5個單位,涉事的1樓A及B座合共被劏成最少47個細單位,大門為密碼鎖玻璃門,走廊兩端各設廁所,內有熱水爐及花灑,部分單位貼上工作坊或Band房海報,有單位門外放拖鞋及鞋架。
在該工廈出入人士稱,曾目睹有一家大細在工廈出沒,但否認居在上址。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1樓A及B座單位為香港晉商(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持有,公司兩名董事名字均為內地拼音姓名。
就美嘉工業大廈是否有單位作住用劏房,屋宇署發言人表示,需時翻查資料及跟進。根據《建築物條例》如查明工廈內有住用劏房,屋宇署會採取執法行動,着令中止將工廈用作住用。管理公司亦在1樓電梯大堂張貼告示,指不可作住宿用途。
議員:劏40單位罕見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洪錦鉉表示,區內工廠大廈林立,確實有工貿單位改成細單位出租,但將兩個單位劏40多個單位出租較為罕見,冀政府加強規管。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何喜華﹕公屋輪候時間未見頂
筆者在本年5月27日曾《撰文,解釋未來5年公屋建屋量不足以降低平均輪候時間,並分析年建3.5萬公屋單位方可能令輪候時間回復水平。不足3個月,房委會公布最新輪候數字,輪候宗數不至大增,但平均輪候時間已突破4年大關,為2000/01年度以來新高。近日,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先生接受訪問時提及,平均輪候時間可能要在2020年以後方有改善。筆者認為,有關說法不過是「美化」了殘酷的現實:平均輪候時間不但在2020年仍然未獲改善,輪候時間遠超3年個案也只會有增無減。
未浮現的輪候時間
「平均輪候時間」是指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長者及2人或以上家庭)的輪候時間平均數字,當中不包括13萬宗非長者單身個案。但平均輪候時間從來都不過是一滯後數字,無法呈現輪候冊真實面貌。以2015/16年度為例,當時平均輪候時間是3.9年,不過該計算時間只包括過去12個月內(即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的12,659宗獲公屋安置的申請,而不包括其餘14萬宗一般申請。故無論當時有多少家庭輪候公屋7年或以上,只要該批申請人仍未獲首次配屋,他們的輪候時間仍然一概不會被計算在輪候時間之內,而這類積壓數字只會愈來愈多。以現時獲配屋的4人家庭為例,不少輪候個案更是由2008/09年度開始申請,即房委會至今只處理至7年以前的申請。但在過去7年以及未來,還會陸續有4人新申請加入。截止2015年3月,單是4人申請已有2.56萬宗,但過往每年只有約2000單位分配予4人家庭,單是完全消化現有申請已需要超過10年時間。一旦他們獲編配,輪候時間效應隨即浮現。姑勿論平均輪候時間最終多少,但當一個4人家庭要輪候近10年時間方獲首次編配,這一公屋政策是否仍然行之有效呢?
大單位爭議
公屋編配方面,單位一般分為甲類單位(1至2人)、乙類單位(2至3人)、丙類單位(3至4人)以及丁類單位(4至5人)。但自2006/07年度起,再沒有可供6人或以上家庭編配之單位落成。房委會近日指因應5人及6人輪候時間較長,考慮向申請人編配兩個細單位,縮短上樓時間。不過,這方法治標效果也成疑,更談不上治本。過往,房委會有一貫政策,在公屋資源許可下,為6至7人家庭申請者編配兩個單位。但單靠回收單位,未必足以滿足6人或以上家庭的需求。而這正是缺乏新落成三睡房單位的結果。但今次房委會考慮向5人家庭編配兩個單位,其實進一步揭示大單位興建不足問題,由6人擴展至5人家庭。
房委會一直傾向興建小型單位(以2015/16至2019/20年度為例,只有23%為可供4至5人編配的丁類單位)。本來,房委會考慮輪候冊住戶人數去推算未來單位大小比例本來無可厚非;不過房委會弄錯重要事實:房委會在規劃單位大小比例上,除估算外,還要先設法處理積壓的申請。現時仍然有超過3萬宗4人或以上家庭申請,但房委會的推算卻無視以上事實,使大單位興建完全追不上進度,大家庭輪候進一步延長。歸根究柢,這除了是公屋興建量不足外,也是房委會未有正視單位大小比例的規劃,致使部分家庭人數需要承受輪候更長時間。
房委會為「篤數」、為降低平均輪候時間,過去傾向興建小型單位,導致4人或以上家庭輪候時間過長。此舉不單止對大家庭不公,更重要是衍生申請者在輪候公屋上行為的改變。首先,現時制度下,家庭人數愈多,輪候時間愈長。其中3人與4人家庭輪候時間差距甚遠,故我們接觸不少3人家庭,即使家中剛有小孩出生,但寧願維持3人身分申請,接受較小單位編配。更甚是,有3人住戶正是在加名後,竟然由距離配屋6000個號碼,大增至6萬個號碼差距,隨時要輪候多3年時間。該家庭被告知消息後,就算想返回3人輪候隊伍也不可能。這種「以人數換取時間」的情况並不理想,也非房委會本意。但居民為逃避過長的輪候時間,卻出現了這種折衷做法。
輪候公屋行為改變
此外,有家庭為縮短輪候時間,寧願由一個5人家庭分拆兩條輪候隊伍申請(3人+2人組合),以換取縮短輪候時間,原因正因為缺乏大單位供應。結果,不但導致輪候宗數因而大增,房屋資源未被好好利用,更無形中衍生額外住屋需求。如果過往規劃有注視大家庭需要,這種「新分戶」情况自然會減少,也配合家庭之間互相照料之目的。
近日,元朗橫洲掀起收地爭議。房屋署計劃在2025年於橫洲建成4000個公屋單位。但3年前,當時橫洲建屋計劃目標為1.7萬個公屋單位,建屋規模縮水超過75%。政府已承認未來10年公屋建屋量未達長遠房屋策略目標,而未來5年平均每年更只有約1.4萬個單位落成,輪候情况勢必繼續惡化。居民住劏房、捱貴租,但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時,他們有何選擇呢?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筆者在本年5月27日曾《撰文,解釋未來5年公屋建屋量不足以降低平均輪候時間,並分析年建3.5萬公屋單位方可能令輪候時間回復水平。不足3個月,房委會公布最新輪候數字,輪候宗數不至大增,但平均輪候時間已突破4年大關,為2000/01年度以來新高。近日,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先生接受訪問時提及,平均輪候時間可能要在2020年以後方有改善。筆者認為,有關說法不過是「美化」了殘酷的現實:平均輪候時間不但在2020年仍然未獲改善,輪候時間遠超3年個案也只會有增無減。
未浮現的輪候時間
「平均輪候時間」是指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長者及2人或以上家庭)的輪候時間平均數字,當中不包括13萬宗非長者單身個案。但平均輪候時間從來都不過是一滯後數字,無法呈現輪候冊真實面貌。以2015/16年度為例,當時平均輪候時間是3.9年,不過該計算時間只包括過去12個月內(即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的12,659宗獲公屋安置的申請,而不包括其餘14萬宗一般申請。故無論當時有多少家庭輪候公屋7年或以上,只要該批申請人仍未獲首次配屋,他們的輪候時間仍然一概不會被計算在輪候時間之內,而這類積壓數字只會愈來愈多。以現時獲配屋的4人家庭為例,不少輪候個案更是由2008/09年度開始申請,即房委會至今只處理至7年以前的申請。但在過去7年以及未來,還會陸續有4人新申請加入。截止2015年3月,單是4人申請已有2.56萬宗,但過往每年只有約2000單位分配予4人家庭,單是完全消化現有申請已需要超過10年時間。一旦他們獲編配,輪候時間效應隨即浮現。姑勿論平均輪候時間最終多少,但當一個4人家庭要輪候近10年時間方獲首次編配,這一公屋政策是否仍然行之有效呢?
大單位爭議
公屋編配方面,單位一般分為甲類單位(1至2人)、乙類單位(2至3人)、丙類單位(3至4人)以及丁類單位(4至5人)。但自2006/07年度起,再沒有可供6人或以上家庭編配之單位落成。房委會近日指因應5人及6人輪候時間較長,考慮向申請人編配兩個細單位,縮短上樓時間。不過,這方法治標效果也成疑,更談不上治本。過往,房委會有一貫政策,在公屋資源許可下,為6至7人家庭申請者編配兩個單位。但單靠回收單位,未必足以滿足6人或以上家庭的需求。而這正是缺乏新落成三睡房單位的結果。但今次房委會考慮向5人家庭編配兩個單位,其實進一步揭示大單位興建不足問題,由6人擴展至5人家庭。
房委會一直傾向興建小型單位(以2015/16至2019/20年度為例,只有23%為可供4至5人編配的丁類單位)。本來,房委會考慮輪候冊住戶人數去推算未來單位大小比例本來無可厚非;不過房委會弄錯重要事實:房委會在規劃單位大小比例上,除估算外,還要先設法處理積壓的申請。現時仍然有超過3萬宗4人或以上家庭申請,但房委會的推算卻無視以上事實,使大單位興建完全追不上進度,大家庭輪候進一步延長。歸根究柢,這除了是公屋興建量不足外,也是房委會未有正視單位大小比例的規劃,致使部分家庭人數需要承受輪候更長時間。
房委會為「篤數」、為降低平均輪候時間,過去傾向興建小型單位,導致4人或以上家庭輪候時間過長。此舉不單止對大家庭不公,更重要是衍生申請者在輪候公屋上行為的改變。首先,現時制度下,家庭人數愈多,輪候時間愈長。其中3人與4人家庭輪候時間差距甚遠,故我們接觸不少3人家庭,即使家中剛有小孩出生,但寧願維持3人身分申請,接受較小單位編配。更甚是,有3人住戶正是在加名後,竟然由距離配屋6000個號碼,大增至6萬個號碼差距,隨時要輪候多3年時間。該家庭被告知消息後,就算想返回3人輪候隊伍也不可能。這種「以人數換取時間」的情况並不理想,也非房委會本意。但居民為逃避過長的輪候時間,卻出現了這種折衷做法。
輪候公屋行為改變
此外,有家庭為縮短輪候時間,寧願由一個5人家庭分拆兩條輪候隊伍申請(3人+2人組合),以換取縮短輪候時間,原因正因為缺乏大單位供應。結果,不但導致輪候宗數因而大增,房屋資源未被好好利用,更無形中衍生額外住屋需求。如果過往規劃有注視大家庭需要,這種「新分戶」情况自然會減少,也配合家庭之間互相照料之目的。
近日,元朗橫洲掀起收地爭議。房屋署計劃在2025年於橫洲建成4000個公屋單位。但3年前,當時橫洲建屋計劃目標為1.7萬個公屋單位,建屋規模縮水超過75%。政府已承認未來10年公屋建屋量未達長遠房屋策略目標,而未來5年平均每年更只有約1.4萬個單位落成,輪候情况勢必繼續惡化。居民住劏房、捱貴租,但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時,他們有何選擇呢?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撤銷租金管制----香港付出的慘痛代價
撤銷租金管制,香港樓價颷升,租金狂漲,帶動物價水漲船高。市場經濟單一化、壟斷化,形成地產霸權。受害和受壓迫的是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社會怨聲載道,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抗爭遊行,社會撕裂,爭拗不斷,革命,獨立、流血衝突、經済停滯不前............市民每天努力掙扎的目標是如何安居,不是謀發展。
到20年的今天,當年管治者才明白英國人的管治智慧。市民首要安居方能樂業,不能樂業又焉能發展?選擇地產商霸權發展、業主錢袋發展還是香港整體經濟發展?不懂管治的人現在佩服英國人的管治技巧,懂得管治的英國人會淡然地說這只不過是管治常識的ABC 。租金管制是700多萬人的居住問題應由市場去平衡和平均責任、承受風險,而不是由政府獨力去承擔責任和風險。這是懂管治和不懂管治的分別,智慧和愚蠢的分別。
香港大錯已鑄成,喊都無謂。香港政府不能夠要求任何發展,首先不得不做的是拼命尋地、拼命建屋、拼命防止社會動亂、拼命解救貧富懸殊、拼命扶貧、拼命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拼命..............
這是撤銷租金管制所要付出的代價。
Winnie Yu
26-08-2016
撤銷租金管制,香港樓價颷升,租金狂漲,帶動物價水漲船高。市場經濟單一化、壟斷化,形成地產霸權。受害和受壓迫的是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社會怨聲載道,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抗爭遊行,社會撕裂,爭拗不斷,革命,獨立、流血衝突、經済停滯不前............市民每天努力掙扎的目標是如何安居,不是謀發展。
到20年的今天,當年管治者才明白英國人的管治智慧。市民首要安居方能樂業,不能樂業又焉能發展?選擇地產商霸權發展、業主錢袋發展還是香港整體經濟發展?不懂管治的人現在佩服英國人的管治技巧,懂得管治的英國人會淡然地說這只不過是管治常識的ABC 。租金管制是700多萬人的居住問題應由市場去平衡和平均責任、承受風險,而不是由政府獨力去承擔責任和風險。這是懂管治和不懂管治的分別,智慧和愚蠢的分別。
香港大錯已鑄成,喊都無謂。香港政府不能夠要求任何發展,首先不得不做的是拼命尋地、拼命建屋、拼命防止社會動亂、拼命解救貧富懸殊、拼命扶貧、拼命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拼命..............
這是撤銷租金管制所要付出的代價。
Winnie Yu
26-08-2016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旅居人士宜居城市 香港大墮後急跌至44位
香港生活指數高兼難結識朋友,在旅居人士心目中的移宜度,於兩年間由2014年的第10位急跌至今年的44位,台灣則擊敗今次調查中的66個國家和城市高踞榜首,成為大贏家。
號稱全球最大旅居人士網站InterNations,針對各國旅居人士就移居他國的生活質素、工作和財務等綜合評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成為大輸家,排名節節下跌,由2014年時的第10位、去年的第26位,再進一步下挫至今年的第44位。受訪的旅居人士大都抱怨本港租金與物價高昂,加上認為在港較難結識新朋友。
內地因為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排名48,較去年下跌10位。而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也因物價難以負擔跌出10大,排名第13。
InterNations網站今日公布居住於191國的1.4萬名外籍人士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在生活品質、易於落腳、財務、工作與家庭生活等綜合評量下定出排名,台灣高踞榜首,其餘打入十大的順予為馬爾他、厄瓜多爾、墨西哥、紐西蘭、哥斯達黎加、澳洲、奧地利、盧森堡與捷克。
倒數10位依序為科威特、希臘、尼日利亞、巴西、沙地阿拉伯、埃及、莫桑比克、卡塔爾、意大利,最差是坦桑尼亞。
香港生活指數高兼難結識朋友,在旅居人士心目中的移宜度,於兩年間由2014年的第10位急跌至今年的44位,台灣則擊敗今次調查中的66個國家和城市高踞榜首,成為大贏家。
號稱全球最大旅居人士網站InterNations,針對各國旅居人士就移居他國的生活質素、工作和財務等綜合評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成為大輸家,排名節節下跌,由2014年時的第10位、去年的第26位,再進一步下挫至今年的第44位。受訪的旅居人士大都抱怨本港租金與物價高昂,加上認為在港較難結識新朋友。
內地因為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排名48,較去年下跌10位。而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也因物價難以負擔跌出10大,排名第13。
InterNations網站今日公布居住於191國的1.4萬名外籍人士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在生活品質、易於落腳、財務、工作與家庭生活等綜合評量下定出排名,台灣高踞榜首,其餘打入十大的順予為馬爾他、厄瓜多爾、墨西哥、紐西蘭、哥斯達黎加、澳洲、奧地利、盧森堡與捷克。
倒數10位依序為科威特、希臘、尼日利亞、巴西、沙地阿拉伯、埃及、莫桑比克、卡塔爾、意大利,最差是坦桑尼亞。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官商鄉黑」勾結比「地產霸權」更可怕
據說,梁振英這個自私、目中無人的人也有晚上輾轉反側的時候,而當輾轉反側時,他會想到住在「劏房」特別是工廈劏房居民的苦況。可惜,誰都知道梁振英是個serial liar(大話精),說謊話不眨眼。他的所謂「輾轉反側」很快就被網民揭穿,指他年前接受本地親中報章訪問時曾說「自己幾十年都對自己有一個要求:上床不要諗嘢,諗嘢不要上床,不要躺在床上想東西。」換言之,所謂輾轉反側為劏房居民擔心只不過是要粉飾自己的形象,顯示自己如何關心弱勢,如何努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粒粒皆辛苦),只差沒有像上星期三記者會那樣再來一次哽咽落淚而已。一切一切想的都是下任特首之位,是為了爭取連任鋪路。而為了保住權位,梁振英再無恥、再匪夷所思的謊言或肉麻說話也敢說,未來幾個月市民的耳朵肯定要受罪了!
說梁振英擔心劏房居民只是另一番謊言不僅是因為他自己說過在床上不要想東西,更因為他過去幾年根本沒有採取任何針對性的措施處理劏房問題,也沒努力改善劏房的環境及安全,甚至開闢土地也沒有盡力,反而為了討好惡勢力而硬生生縮少公屋發展的計劃。
梁只嘴上重視劏房問題
劏房問題並不新鮮,早在梁振英上任前已經存在,當年努力為他助選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就跟梁振英走訪過一些劏房戶,他在參選政綱中也表示要改善劏房問題。可是上任四年來,梁振英除了嘴上說關心、重視外,實際上沒有採取甚麼有力的措施取締、改善環境特別惡劣的劏房包括工廈劏房,任由它們的數目不斷增加,任由它們的租金不斷上升,呎租甚至高達50元,比豪宅呎租更貴。
此外,年前當傳媒揭發梁振英心腹、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家人涉及劏房發展時,梁振英一意護短,既沒有迫令他辭職,連批評譴責也沒有,任由事件不了了之。這種縱容包庇的態度還好說自己為劏房居民輾轉反側。
至於土地及房屋供應,梁振英搬出一大堆數字說土地供應如何增加,如何破近年歷史紀錄。實情是樓價、租金在他任內屢創新高,未來幾個月大有可能升破去年九月的高x,令市民特別是首次置業人士難以負擔。公屋方面,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從原來大約三年升至四年;公屋輪候冊內的家庭數目則從二十萬左右急升至超過三十萬。這些都清楚反映梁振英在解決房屋、土地供應問題上毫無寸進,反而令更多市民被迫居住在劏房之內,未知何時何日可以上樓。誰會相信他真的關心劏房居民的苦況!
少投訴因新矛盾更齬齪
近日揭發的橫洲房屋計劃無故大縮水更讓人清楚看到他的虛情假意。表面上,梁振英親自要求成立工作小組搞橫洲計劃,理由是加強協調,讓項目盡快上馬。可就在他成立小組並開始充滿勾結、欺善怕惡意味的摸底後,整個計劃的進度不是加快了,而是開展得更慢;公屋供應不是增加了,而是大幅減少。這中間是不是有甚麼交易,有甚麼難言之忍,甚至是不是存在「官商鄉黑」勾結的情況暫時難以確定,只知道梁特拍板令建屋計劃縮水後,部份橫洲地方勢力便力挺梁振英,還在公開場合追打向梁振英抗議的市民。這怎不令人生疑。
換一個角度看,若果梁振英真的如此重視房屋供應,希望盡快盡力改善市民特別是劏房戶居民的居住環境,他怎會輕易拍板把17,000個公屋單位的計劃變成只有4,000個呢?他難道不知道那消失的13,000個單位可以讓數千甚至過萬個劏房戶家庭上樓嗎?
梁振英還說,近期市民較少投訴「地產霸權」,說明他的房屋政策有心有力。這不單是睜眼說謊,更是逼市民「食死貓」。社會上少了投訴「地產霸權」絕不是因為梁振英的房屋政策改變了地產商主導香港的態勢,而是社會上出現了比「地產霸權」更可怕、更齬齪的事,包括中聯辦全面操弄香港,摧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形成「西環霸權」;還有由梁振英一手炮製的「官商鄉黑」勾結陰霾。這些新矛盾及扭曲對香港的破壞及損害比「地產霸權」有過之而無不及。換言之,梁振英不但沒有解決深層次危機如「地產霸權」,他反而製造了更深、為害更大的社會毒瘤。
盧峯
據說,梁振英這個自私、目中無人的人也有晚上輾轉反側的時候,而當輾轉反側時,他會想到住在「劏房」特別是工廈劏房居民的苦況。可惜,誰都知道梁振英是個serial liar(大話精),說謊話不眨眼。他的所謂「輾轉反側」很快就被網民揭穿,指他年前接受本地親中報章訪問時曾說「自己幾十年都對自己有一個要求:上床不要諗嘢,諗嘢不要上床,不要躺在床上想東西。」換言之,所謂輾轉反側為劏房居民擔心只不過是要粉飾自己的形象,顯示自己如何關心弱勢,如何努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粒粒皆辛苦),只差沒有像上星期三記者會那樣再來一次哽咽落淚而已。一切一切想的都是下任特首之位,是為了爭取連任鋪路。而為了保住權位,梁振英再無恥、再匪夷所思的謊言或肉麻說話也敢說,未來幾個月市民的耳朵肯定要受罪了!
說梁振英擔心劏房居民只是另一番謊言不僅是因為他自己說過在床上不要想東西,更因為他過去幾年根本沒有採取任何針對性的措施處理劏房問題,也沒努力改善劏房的環境及安全,甚至開闢土地也沒有盡力,反而為了討好惡勢力而硬生生縮少公屋發展的計劃。
梁只嘴上重視劏房問題
劏房問題並不新鮮,早在梁振英上任前已經存在,當年努力為他助選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就跟梁振英走訪過一些劏房戶,他在參選政綱中也表示要改善劏房問題。可是上任四年來,梁振英除了嘴上說關心、重視外,實際上沒有採取甚麼有力的措施取締、改善環境特別惡劣的劏房包括工廈劏房,任由它們的數目不斷增加,任由它們的租金不斷上升,呎租甚至高達50元,比豪宅呎租更貴。
此外,年前當傳媒揭發梁振英心腹、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家人涉及劏房發展時,梁振英一意護短,既沒有迫令他辭職,連批評譴責也沒有,任由事件不了了之。這種縱容包庇的態度還好說自己為劏房居民輾轉反側。
至於土地及房屋供應,梁振英搬出一大堆數字說土地供應如何增加,如何破近年歷史紀錄。實情是樓價、租金在他任內屢創新高,未來幾個月大有可能升破去年九月的高x,令市民特別是首次置業人士難以負擔。公屋方面,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從原來大約三年升至四年;公屋輪候冊內的家庭數目則從二十萬左右急升至超過三十萬。這些都清楚反映梁振英在解決房屋、土地供應問題上毫無寸進,反而令更多市民被迫居住在劏房之內,未知何時何日可以上樓。誰會相信他真的關心劏房居民的苦況!
少投訴因新矛盾更齬齪
近日揭發的橫洲房屋計劃無故大縮水更讓人清楚看到他的虛情假意。表面上,梁振英親自要求成立工作小組搞橫洲計劃,理由是加強協調,讓項目盡快上馬。可就在他成立小組並開始充滿勾結、欺善怕惡意味的摸底後,整個計劃的進度不是加快了,而是開展得更慢;公屋供應不是增加了,而是大幅減少。這中間是不是有甚麼交易,有甚麼難言之忍,甚至是不是存在「官商鄉黑」勾結的情況暫時難以確定,只知道梁特拍板令建屋計劃縮水後,部份橫洲地方勢力便力挺梁振英,還在公開場合追打向梁振英抗議的市民。這怎不令人生疑。
換一個角度看,若果梁振英真的如此重視房屋供應,希望盡快盡力改善市民特別是劏房戶居民的居住環境,他怎會輕易拍板把17,000個公屋單位的計劃變成只有4,000個呢?他難道不知道那消失的13,000個單位可以讓數千甚至過萬個劏房戶家庭上樓嗎?
梁振英還說,近期市民較少投訴「地產霸權」,說明他的房屋政策有心有力。這不單是睜眼說謊,更是逼市民「食死貓」。社會上少了投訴「地產霸權」絕不是因為梁振英的房屋政策改變了地產商主導香港的態勢,而是社會上出現了比「地產霸權」更可怕、更齬齪的事,包括中聯辦全面操弄香港,摧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形成「西環霸權」;還有由梁振英一手炮製的「官商鄉黑」勾結陰霾。這些新矛盾及扭曲對香港的破壞及損害比「地產霸權」有過之而無不及。換言之,梁振英不但沒有解決深層次危機如「地產霸權」,他反而製造了更深、為害更大的社會毒瘤。
盧峯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棺材房體驗】住200呎劏房申公屋3年未上樓 爸爸攜子體驗15呎冀學懂珍惜 (18:04)
本港不少基層巿民居於劏房、板間房及棺材房等居住環境極為惡劣的單位,為喚醒巿民一同思考香港房屋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銅鑼灣街頭舉行棺材房展覽,讓巿民親身體驗入住棺材房的感覺。
社區組織協會把一個衣櫃搬到銅鑼灣街頭,衣櫃分上下兩層,協會把下層約15呎的空間,按照真實個案執拾成一個棺材房單位,內有個人衣物、糧食、毛巾及被褥等,協會指出,這類棺材房在本港並不罕見,展覽的那個「單位」已要月租約2000元。
梁先生帶同5歲兒子到場「試住」,梁生說,由於一家三口住在面積少於200呎的劏房,餐桌即兒子功課桌,房內只有一張碌架牀,他與兒子同睡下層,因此兒子一開始試住棺材屋時感覺新鮮,「覺得可以自己睡整張牀」,但試多了之後,兒子就不太喜歡這個15呎棺材房的擠迫。記者問梁小朋友家好還是這個棺材房好,他回答 : 「屋企 !因為屋企可以走,涼爽啲!」梁生說,希望藉這個展覽,讓兒子明白所住的單位已不是最差,可學懂珍惜。
梁先生說,3年前已申請了公屋,但等候時間太長,他指自己一人工作,每月收入僅13,700元,房租連水電費已用了逾5000元,生活拮据,他慨嘆「不得不認命,自己又沒有能力,政府又幫不了忙」,他說兒子愈來愈大,需要更多私人空間,希望盡快輪到公屋,早日「上樓」
評: 單憑這現象就足夠理由說明梁振英沒能力連任特首。
本港不少基層巿民居於劏房、板間房及棺材房等居住環境極為惡劣的單位,為喚醒巿民一同思考香港房屋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銅鑼灣街頭舉行棺材房展覽,讓巿民親身體驗入住棺材房的感覺。
社區組織協會把一個衣櫃搬到銅鑼灣街頭,衣櫃分上下兩層,協會把下層約15呎的空間,按照真實個案執拾成一個棺材房單位,內有個人衣物、糧食、毛巾及被褥等,協會指出,這類棺材房在本港並不罕見,展覽的那個「單位」已要月租約2000元。
梁先生帶同5歲兒子到場「試住」,梁生說,由於一家三口住在面積少於200呎的劏房,餐桌即兒子功課桌,房內只有一張碌架牀,他與兒子同睡下層,因此兒子一開始試住棺材屋時感覺新鮮,「覺得可以自己睡整張牀」,但試多了之後,兒子就不太喜歡這個15呎棺材房的擠迫。記者問梁小朋友家好還是這個棺材房好,他回答 : 「屋企 !因為屋企可以走,涼爽啲!」梁生說,希望藉這個展覽,讓兒子明白所住的單位已不是最差,可學懂珍惜。
梁先生說,3年前已申請了公屋,但等候時間太長,他指自己一人工作,每月收入僅13,700元,房租連水電費已用了逾5000元,生活拮据,他慨嘆「不得不認命,自己又沒有能力,政府又幫不了忙」,他說兒子愈來愈大,需要更多私人空間,希望盡快輪到公屋,早日「上樓」
評: 單憑這現象就足夠理由說明梁振英沒能力連任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