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011V3W-0.jpg (55.35 KiB) Viewed 7821 times
統一前兆!海峽兩岸終於有共同的國旗了
發帖時間:2013-08-10 11:59
8月8日,“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經過密集討論,達成多項共識,並由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臺灣戰略學者青島訪問團團長張亞中宣讀了會議共識。全文如下: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重視海洋,沒有兩岸在海洋上的戰略合作,未來的復興之路必然充滿荊棘,兩岸和平發展趨勢亦將受到影響。
兩岸不應將冷戰時期美日等依其國家利益所主導形成的東亞海域秩序安排視為理所當然,而應從歷史、法理為依據,堅定地維護中華民族在釣魚臺列嶼及南中國海應有的合法權益。
兩岸共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海域權益,有責任用知識為基礎、以實力做後盾,共同合作維護整個中國海域的主權與主權權利、在國際海洋區域進行合作,維護兩岸的共同利益。
兩岸目前所面臨的海洋挑戰日益險峻,應積極推動海洋戰略對話與合作,就兩岸海洋戰略的思維、目標、內涵、文化、作為、路徑等進行探索,以有效追求兩岸共同海洋利益。
兩岸海域的主權為中華民族的祖權,由兩岸所共有及共用,雙方在制訂海洋戰略時亦應顧及彼此的利益與福祉,相互提供優勢,協助維護雙方在相關海域上的治權,以共同治理的態度面對兩岸未來的合作。
吳伯雄:大陸主席盼望的統一方式 讓我很感動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7日下午與抵台訪問的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見面,敘舊會談近一個小時。吳伯雄說,今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跟他見面時,表示所希望的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心連心,讓他很感動。
吳伯雄指出,廣西與臺灣的互動是非常密切的,從2008年國民黨重新掌權以後,兩岸直飛,民眾交流,廣西是做得最快最積極的,有誠意也有實力,希望趙樂秦這次來多看看,桂林山水甲天下,發展旅遊事業真的是沒話說的條件,臺灣去旅遊的人都不虛此行,希望趙樂秦此行來讓桂林與臺灣的來往更密切。
吳伯雄透露,他今年6月與習近平見面,習近平給他的印象很深刻,對臺灣相當瞭解。尤其習近平講了一句話,很有禪意,他所希望的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心連心。吳伯雄說:“我覺得這句話讓我很感動”。
吳伯雄還表示,旅遊最容易促成民眾之間接觸瞭解,桂林有非常大的條件,很大的責任在這一塊來努力,也希望趙樂秦下次能到正在發展航空城的桃園走走
吳伯雄說,臺灣是滿好的地方,臺灣民眾基本上是很友善的,也很好客的,但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很特殊,臺灣翻開幾百年的歷史,是有其悲情,需要有時間化解許多因素。
中評:馬英九勢要展現更大政治智慧與勇氣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束。經中國國民黨中央選舉委員會確定,現任黨主席馬英九當選新一屆黨主席。而馬英九接下來要面臨的一系列考驗與挑戰,絕不輕鬆。
第一,兩岸關係需要在以往基礎上更上層樓。
馬英九自2008年5月上臺執政以來的五年多時間裡,其最大的政績亮點便是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啟制度化協商,目前已簽署19項協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深化,為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這也是馬英九能夠實現“總統”連任,鞏固民意支持的最大籌碼。
馬英九此次順利當選國民黨主席,這意味著在未來三年“總統”任期內,他仍將以臺灣領導人及國民黨主席的雙重身份,繼續帶領臺灣走向復蘇與繁榮,而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和發展,不僅是臺灣提振發展的關鍵,也是三年後國民黨能否保持執政地位的關鍵。
前兩岸關係全面進入“深水區”,越往前走,涉及的敏感問題就越多,處理起來就越複雜。以兩岸經濟合作而言,隨著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越來越高,兩岸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快。而在世界經濟整體環境下,大陸自身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起伏的走勢,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大陸經濟發展也面臨更大的挑戰,未來對臺灣讓利的空間將越來越小。另外,東亞局勢仍不穩定,中美關係錯綜複雜,競合博弈將更加微妙,這對兩岸關係都構成更多變數。未來不論是在兩岸貨品貿易談判、兩岸互設辦事處、或是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等議題,兩岸談判的難度將會不斷提高,這對於國民黨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戰。
除了兩岸關係要不斷克難前行,兩岸已有的合作協定也亟待鞏固落實,化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實在利基。包括兩岸投保協議如何進一步發揮功能、兩岸雙向投資如何進一步開放准入、兩岸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能否在台“立法院”順利通過等等。
馬英九身兼“總統”與執政黨主席,必須要進一步整合黨政資源,將國民黨“全面執政”的優勢化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勝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岸關係既有成果不斷鞏固,同時在兩岸和平發展上不斷開疆拓土,讓兩岸關係不斷邁上更高的層次和水準,確保海峽兩岸永續和平、穩定和發展,這也是馬英九實現其個人較高歷史定位的關鍵所在。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內政改革,加快臺灣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這是馬當局未來施政的重點亦是難點。
馬英九執政五年多來,民調不斷走低,甚至跌破二成,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內政改革不利,經濟發展遲遲看不到成效,民生沒有明顯改善,民眾始終“無感”。
這一方面當然是緣於臺灣經濟屬於典型的外向型出口經濟,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臺灣的經濟始終無法走出低谷。然而,在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臺灣內部經濟改革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決策不利,施政無方所導致,更為臺灣經濟雪上加霜。
包括馬當局去年推出的證所稅改革、油電價格雙漲等經濟改革,也包括年金改革、核四停建公投、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等議題。經濟及內政改革問題的出現,不僅給馬英九的民調帶來重大影響,更直接影響到臺灣經濟社會提振發展的整體步伐。而馬當局在改革中暴露出的施政力不足、政策溝通不利、部會協調不夠等一系列缺失,都是需要馬英九及時檢討和彌補的地方。此外,在施政中面對在野黨的杯葛與阻撓,如何堅持正確的施政方針,如何加強政黨及民意溝通,也對馬當局形成重大考驗。
第三,整合黨內資源,加強黨政協調,為未來選舉奠定基礎。
此次黨主席選舉,馬英九得票率超過九成,顯示出黨內對他仍然抱持相當大的期待。特別是在民調仍然低迷的情況下,黨內的支援對於馬英九而言不只是相當的寬慰,而且是更大的支持與前進動力。
馬英九在當選後表示,“沒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而是千斤重擔必須承受”。誠如他所言,擔任黨主席不是貪圖富貴,而是一種巨大責任的承擔。接下來,馬英九必須要在未來黨主席任期內,加大推動黨內改革、團結與培養人才,為未來的選舉做好準備。當選新一屆黨主席後,馬英九馬上要面臨中期選舉的重大考驗,即2014年底的“縣市七合一選舉”(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與村裡長選舉)。
明年的“七合一選舉”被視為2016“總統大選”的前哨戰,而此番選舉的主戰場將是直轄市長與縣市長之爭。直轄市部分,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及新北市,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與台南市,藍綠基本盤均比較鞏固,對手翻盤的機率都不大,勝負的關鍵就在台中市;而在縣市部分,國民黨執政的嘉義、基隆、彰化、南投等地卻並非鐵板一塊,需要國民黨進一步深耕基層,穩紮穩打。如何整合地方派系,以適當人選出戰並爭取贏得勝利,將是馬英九面對的嚴峻課題。
可以說,只有確保明年“七合一選舉”取得全面優勢,國民黨在2016“大選”才能擁有更大的把握。反之,如果縣市選舉不利,就會對2016鞏固基本盤造成相當大的難度,甚至在“大選”中有可能被民進黨翻盤,因此2014國民黨不容有失。此外,馬英九還需要及早著手培養黨內接班人。畢竟馬英九不能參選2016“大選”,國民黨將以怎樣的陣容出戰以確保選舉勝利,參選人的培養也將成為馬英九的重大任務,這將直接考驗馬英九黨內整合與協調能力。
總之,馬英九當選新任國民黨主席,新的考驗與挑戰將接踵而至。馬英九勢必要展現更大的政治智慧與勇氣,引領臺灣走向發展與繁榮,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李光耀:中美不會開戰 臺灣必將統一
李光耀:大陸與臺灣將因經濟整合走向統一
據臺灣消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新作《李光耀觀天下》中指出,兩岸經濟整合將讓兩岸走在一起,大陸與臺灣未來終將統一。
下月將滿90歲的李光耀,8月6日在新加坡總統府發佈新著作《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新加坡譯為《李光耀觀天下》)。李光耀在書中闡述了他對世界主要大國和區域未來的看法。
李光耀書中有大篇幅關注中美關係,其中涉及臺灣問題。他認為,臺灣與大陸未來終將統一。其中原因之一為,臺灣的命運早在1943年《開羅宣言》時就已經決定。
斷言中美不會開戰
李光耀認為,漸進的經濟整合可以讓兩岸走在一起。他說,目前兩岸經濟關係逐漸成長,未來4年將持續發展。在國民黨在台“執政”8年後,即使民進黨拿下下屆臺灣“政權”並扭轉政策方向,臺灣的農民和企業家將承受苦果,民進黨依然會輸掉下次“大選”。
李光耀認為,臺灣的命運仍將由兩岸的現實力量以及美國是否介入而決定。但美國無須將中國視為敵人,他判斷中美不會開戰,更不致因臺灣問題而發生戰爭。李光耀在新書中寫道,中美兩國都不願兵戎相見,“兩國各自都有核武庫,所以它們清楚知道潛在的(戰爭)有可能造成極其災難性的後果。”
在李光耀看來,中國需要與美國發展友好關係,以確保繼續進入美國市場、吸引美國的投資、得到美國的技術、與美國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而美國也沒有必要將中國塑造成一個長期敵人。
李光耀表示,中美之間最大的危機仍將是臺灣問題。“但我不認為美國會為了讓臺灣‘獨立’,同中國爆發戰爭,這不值得……大陸與臺灣之間重新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他並指出,由於美國有能力迫近中國海岸線12海裡範圍內刺探中國情報,中國正努力確保其東部沿海地區免於被美國監視。“設想如果中國的航母接近美國的海岸,想必美國也會無法忍受的。所以你就可以瞭解中國人的感受了。”
新作裡無太多回憶
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不僅是新加坡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李光耀此最新著作與以往李光耀的書籍相似,也是由他口述,新加坡英文媒體《海峽時報》的記者予以記錄整理,但與過去書籍不同,李光耀在書中沒有太多回憶,也沒有太多涉及新加坡發展的論述